一、论坛背景
人工智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教育正经历深刻重构。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在此背景下,2025年 “教育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将于2025年7月28至29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举办。
本次论坛汇聚来自全国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并邀请研究学者与从业人员,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讨学科交叉的前沿理论与实践路径。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跨学科科研创新提供智力交流舞台,助力教育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与拔尖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
二、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
支持单位:教育部“智能教研环境设计与应用”实践共同体团队;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数智化研究与创新应用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社;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乐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参会人员:教育技术学、智能教育等相关相近学科的在读硕博研究生。
三、交流主题
论坛以“智能赋能教育·学科交叉创新”为主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领域研究者,以五大核心议题搭建教育技术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流对话平台,推动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助力教育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与新质研究人才培养:
(一)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师培养:新素养、新范式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新质学习:新模式、新方法
(三)人机协同的智慧教学:双向赋能的模式与途径
(四)大模型驱动的教育智能体:设计、研发与应用
(五)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科融合: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四、会议议程
五、参会安排
1、论坛线下举行,不收会务费。参会者往返交通和住宿费用自理,酒店自行预定。论坛将提供参会证明、第一天晚餐及第二天午餐餐票,并为参会优秀作品(论文或智能体)颁发证书;
2、主办单位将在成功报名的参会者中抽取2位参会者,赠送《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指南》;
3、为保障交流效果和扩大受益面,要求一份论文/智能体最多参会两人届时至少有一位作者进行现场汇报;
4、主办单位将在参会作品中评选出约30%的优秀论文和智能体;
5、同时为广州本地对教育人工智能领域感兴趣的中小学校长、学科骨干和高校教师提供30位免费旁听名额(不含食宿,可提供参会证明)。请有意者于7月24日17:00前扫码报名,主办方将从报名者中抽选名额并发放通知。
6、本活动通知解释权归属主办方。
六、特邀嘉宾
广东工业大学 胡钦太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二级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特约国家督学、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创新平台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专家组组长、广东省数字教育研究院院长等。
华南师范大学 卢晓中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科学学院学术分委员会主任、教育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发展理论、国际比较高等教育、教育政策与规划、区域教育发展研究、学校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 黄涛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宁夏师范大学学术副校长(挂职),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宁夏数字教育研究院、苏州华中师大教育研究院院长。
暨南大学 刘子韬教授
博士,现任暨南大学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的应用。在NeurIPS等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
北京师范大学 郑娅峰特聘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育科技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教育、科学教育、信息科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项目10余项。
深圳大学 曹晓明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深圳大学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数智化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信息化教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湖南大学 李锐教授
湖南大学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多家SSCI期刊编委、Springer等出版社图书外审专家。研究领域为外语教育学、数智外语教学。
南京师范大学 赵丽教授
教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在线学习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视觉-媒介信息素养。入选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朱龙副教授
博士,副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省级示范校指导专家,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教育大数据专家库”教学研究应用型指导专家。
科大讯飞有限公司 陈婷婷总监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担任区域教研五部总监。从事AI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应用研究,参与广东省多所学校智慧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应用的深耕研究,助力学校智慧教育创新应用模式探索与实践验证。
广州乐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邓意芝
现任广东智汇教育科技发展研究院主任,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担任广东智汇教育科技发展研究院主任期间,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项目,主持研发了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的小乐秒阅-无感知AI数字课堂、小乐优阅-大模型学业智能监测平台,为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全新路径。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 郝丹副主编
北京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期刊学术中心副主任,《中国远程教育》副主编、编审,国家开放大学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教育分委员会委员,并曾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外审专家。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 刘选研究员
博士,研究员,四川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专职编辑。荣获第六、第八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编辑学论文奖(2019年、2024年),多次获四川省社科学术期刊“优秀编辑”、四川期刊“优秀策划”等荣誉。
《教育信息技术》杂志社 欧阳慧玲主任
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发展研究部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负责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课题研究和《教育信息技术》杂志,担任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审专家、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评审专家。
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阳小博士
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长期从事教育数字化评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方面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十四五”规划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23项课题研究,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王一岩博士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师从郑永和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院士咨询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课题,承担科大讯飞、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委托课题2项。
华南师范大学 胡小勇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省高师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教指分委秘书长、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数智化研究与创新应用中心主任等。主持国家科技计划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教育部首批新文科教改项目、《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穆肃教授
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同时担任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教育分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常务理事。
华南师范大学 吴玫副教授
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美国麻州大学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UMASS)访问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课程管理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 刘晓红特聘副研究员
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担任多个SSCI期刊审稿人。研究方向:教育人工智能、学生高阶能力培养等。
华南师范大学 薛增灿特聘副研究员
理学博士,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知识图谱、教育人工智能等研究,关注大语言模型驱动的教师素养知识图谱生成优化、多模态知识图谱推理补全等主题。
华南师范大学 林梓柔特聘副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从事教育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朱老师
邮箱:1035908703@qq.com
电话:18719482127
联系人:李老师
邮箱:3100328934@qq.com
电话:15816032250
八、其他
1、出行小贴士
由于华师石牌校园停车位非常紧张,学校对校外车辆停车规定是一周内如有两次停放超2小时以上则会被拉入黑名单。为保障会议期间顺利出行,请大家尽量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如需自驾,可第一天停放校园,直至会议完全结束后再开出。
2、住宿小贴士
离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最近的三个酒店,报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有协议价:
(1)华师大厦酒店:华师石牌校园内,交通便利。预订部直线020-85217223,标准双床400元/间/晚/含双早,标准大床370元/间/晚/含单早;
(2)宜致酒店(在华师校门正门旁边,步行距离比华师大厦酒店远200米)预订部直线020-89289690,大床房协议价是398/晚,双床房是428/晚;
(3)尚德大厦酒店(在华师西门斜对面,步行距离比华师大厦酒店远700米左右,不过价格可能是三个酒店里面最便宜的),双床和大床房协议价是348含早。靠近地铁站,出入方便,可联系李经理18922219800。
附: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园地图
九、主办单位介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创建于2022年,是全国高校首个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平台、政产学研用协同服务平台,是国内外智能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平台。凸显师范大学服务好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注重“研究引领、产研融合、成果转化、创新发展”,校企共建了师范生智能实训关键技术与场景示范产学研基地、乡村智能教育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产学研基地、LLM支持下生成式课堂教学智能分析系统研究等基地项目群。
研究院近三年在教师智能培养领域成果显著,包括: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教育部“智能教研环境设计与应用”实践共同体、国家一流课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国家科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面向专业素养的多元形成性评价及智慧学习领航技术》、国家社科基金《教师数字胜任力伴随式智能测评研究》、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信息化教研赋能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创新与实践》、国家自科基金《基于自注意霍克斯过程与随机置换的在线学习事件序列依赖挖掘方法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人机双师协同赋能学生高阶能力培养模式与实践追踪研究》等。在高端教学成果培育方面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2021年至今主持或指导累计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一二等奖9项;教育人工智能成果入选教育部2025年度国家级第二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撰写的资政报告多次获教育部领导批示。
成果陆续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所研制的报告在主办的GSE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人工智能与未来教师”论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新质素养提升高峰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会议做学术交流,影响广泛。
撰写 | 朱敏捷
排版 | 关晓思
审核 | 郑艺妍 陆洁茹 朱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