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主题研修活动暨高研班指导反馈会顺利举行

2025年6月29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数智化研究与创新应用中心、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慕课团队、广东第二技术师范学院“教师数字素养”虚拟教研室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主题研修活动暨高研班指导反馈会以线上形式顺利举行。

1.png

图1 活动海报

本次活动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林梓柔、教育技术学硕士生朱敏捷、吴佳慧以及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成员等在线出席。活动旨在共研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创新与教师发展,助力教育工作者运用前沿技术,促进教学变革与专业成长。

2.png

图2 参会人员线上合影

林梓柔以《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向》为题,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的变革性影响。她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师生”二元关系向“师生机”三元交互结构演进。同时,她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为教师们构建了清晰的宏观认知框架。

3.png

图3 林梓柔作《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球态势与中国路向》主题分享

朱敏捷进行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比较:共识、差异与实施进路》的主题分享。她解读了日本、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键政策文件,并比较了不同先行者在教育领域的监管思路与应用策略。此外,她还就我国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提出了实施建议,强调了法规与监管的重要性,为相关教育应用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思路。

4.png

图4 朱敏捷作《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比较:共识、差异与实施进路》主题分享

吴佳慧围绕《解困·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AI协同新模式》这一主题展开分享。她从实践应用视角出发,剖析了人工智能如何破解乡村教师发展面临的资源匮乏、支持不足等现实困境。同时,她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带来的新机遇,并结合案例提出了赋能路径,为利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实践参考。

5.png

图5 吴佳慧作《解困·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AI协同新模式》主题分享

在“高研班指导反馈会”环节,林梓柔对参会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GAI)在学科中的运用、课堂协同使用方法等问题,助力教师们提升GAI应用能力。

本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应用,为参会者探索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编辑:倪亮

责任编辑:钟荧妮、吴佳慧

初审:冯悦

复审:张缨斌、胡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