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在CSSCI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3期)发表论文

近期,院博士研究生周德青副院长穆肃教授、吴玫副教授撰写的学术论文《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内涵、知识框架与行进路径》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2024年第3期)。

乡村教师是高质量乡村教育之基,是乡村全面振兴之源。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赋能乡村教育教学,本地化精准教学的需求倒逼乡村教师更新自身教育知识与教学方式方法,掌握智能技术相关知识、技能与素养,具备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念与道德,能够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将本土文化融于多学科教学中,走上高质量、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文章从目标、路径、结果、过程上梳理了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提出了涵盖人工智能技术iK、教学法PK、多学科内容CK、乡村文化境脉XK以及乡村学生及学习科学LK五个知识要素的iPACK-XL框架,并从建设基于iPACK-XL的研训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精准培训模式、应用数据驱动的智能研修平台与工具、构建与优化乡村教师发展的智能画像等四方面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行进路径,推动构建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重塑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图片 1.png

1 论文《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内涵、知识框架与行进路径》

文章结合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明确理解,借鉴TPACK-XL框架,本研究突出人工智能技术与发展、“本土文化育人”的特色,采用多层关联的方式,构建了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乡村教师知识框架iPACK-XL。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乡村教育振兴其本身亦承载着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增强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人的生存是地方化的,乡村学生长大成才乐于留在乡土,始于认识、理解与尊重生活场域中的文化,终于认同、热爱与传承文化。

图片 2.png

2 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乡村教师发展内在知识框架

优秀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破解反映乡村教师“知”“情”“意”“行”的内在成长与外生培育困境,以课程、培训、教研与状态追踪赋能乡村教师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重塑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编辑:周德青

责任编辑:谭梓淇黄颖

审核:吴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