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数字画像与智能测评主题研修活动顺利举行

2023年7月20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教育部“众智行远”智能教研环境设计及应用实践共同体、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慕课团队承办的教师数字画像与智能测评主题研修活动以线上形式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葛红霞副主任、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金山小学袁玲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林梓柔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硕及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成员等在线出席。本次活动融合了专家讲座、子课题分享、互动答疑三种形式,参会成员共同探讨如何创新教师教育评价方式,探索建立教师发展测评系统、优化教师服务的新途径。本次线上会议吸引130名观众观看直播,参会成员积极发言,反响十分热烈。

图片 1.png

1 教师数字画像与智能测评主题研修活动

图片 2.png

2 会议出席人员部分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孙硕在介绍会议背景时谈到数据驱动的画像技术正成为实现教师发展与服务升级的新途径,如何通过教师画像实现数据融通与服务应用的双向联动,实现基于数据、面向过程、精准高效的教师智能测评新方式,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孙硕希望大家在此次研修活动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图片 3.png

3 孙硕致开幕词

林梓柔在题为《精准教研视域下的教师画像研究》的汇报中,详细地介绍了教师画像的内涵、实现及其应用。首先,林梓柔将用户画像的内涵描述迁移到教师画像中,指出教师画像具有实时采集教师数据、教师多源异构数据关联、多场景应用打通、教师数据挖掘建模的功能。其次,林梓柔按照教师画像的逻辑实现过程: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画像模型建构、标签体系建立及画像质量评估,逐步阐述了如何输出教师画像。最后,聚焦教研领域,林梓柔提出了教师画像可以服务多个教研场景,包括自我诊断、规划发展、教学改进、评价管理、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及师生配对等。在答疑互动环节,林梓柔被问及“目前数据量及数据种类偏少,只能采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构建教师画像怎么办?”,其认为数据量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已有数据能满足分析需求,采用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未尝不可,教师画像的构建可等有充足的数据量之后再考虑。

图片 4.png

4 林梓柔作《精准教研视域下的教师画像研究》分享

葛红霞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教研创新机制”“工作成效与后期安排”四方面阐述了《基于智慧阳光评价数据下教研创新机制研究》的课题研究首先,葛红霞梳理了该课题的政策背景、天河区教研的现实问题及重要机遇,提出该课题重在创新基于数据证据的精准教研机制。通过文献研究,葛红霞发现当前基于数据支撑区域教研角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关于县(区)教研运行机制的的理论也很少。为解决这一问题,该课题以阳光测评数据为基础,从组织机制、工作机制、评价机制及保障机制四个角度,推动区域教研机制创新。最后,葛红霞表示目前该研究在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和强化教研工作整体性方面已取得相关成效。在答疑互动环节,针对在线观众提出的“对教研员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葛红霞认为开展评价有助于精准式提高教研员的工作质量,推动学校的发展。

图片 5.png

5 葛红霞作《基于智慧阳光评价数据下教研创新机制研究》分享

袁玲从“学校简介”“课题组介绍”“硬件平台介绍”“具体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题为《面向精准教研的教师画像应用研究课题汇报》的课题分享。首先,袁玲展示了通川区金山小学及课题组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学校录播室。其次,立足学校实际和国家政策,袁玲确定了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智能技术与教研数据采集、五类数据描摹教师教研全过程、关联师生数据等。最后,借助不同学科生动的课堂改进案例、详实的教学片段及改进前后的数据对比图,验证了教师画像应用的有效性。在答疑互动环节中,袁玲与参会成员热烈探讨了应如何发挥技术和平台的力量以融入更多模态的教师数据并输出真正的教师数字画像,并表示在推动教师画像应用落地的过程中,还需进行摸索并学习教师画像新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图片 6.png

在当前以人工智能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变革需要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创新,教师专业水平的精准测评与高质量提升离不开多维、多源数据与智能技术手段的支撑。本次活动深入探讨通过教师画像融通数据,优化教师服务的实践应用,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科学支持。本次交流会议为教师画像的课题研究带来新思路,也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提供了新启示汇聚智慧力量,共推高质量发展,焕新教育生命力

 

 

编辑:许课雪

责任编辑:谭梓淇、黄颖

初审:许课雪

复审:吴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