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13门课程获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拟认定“线上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五类共5751门课程为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共有13门课程成功入选,其中,线上一流课程4门、线下一流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8门。

图1 虚拟教研室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png 

图1 虚拟教研室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览表

一、线上一流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课程负责人:胡小勇

开设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人工智能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性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作为国内首门同类教师教育慕课,旨在帮助各学科师范生或一线中小学教师理解和善用智能技术手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适应“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职业挑战。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定位和目标,以“理论价值内涵+关键技术场景+教育场景应用+应用实践”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路线,围绕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学习环境感知、教学应用、学习应用、教育评估与管理等方面展开设计。课程内容既体现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场景、内涵与方法,也涵盖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趋势发展。依托本课程,团队已经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教师画像与应用研究》、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教育部“智能教研的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实践共同体”等多项成果。

图2《人工智能教育应用》.png 

图2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程负责人:柯清超

开设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一门面向各学科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其目标是培养师范生和学科教师综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升其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教学的能力,引导他们通过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效能、促进自身专业能力持续发展。课程坚持“学生中心、教师指导、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了更富趣味性的教学视频和更为前沿创新的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图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png 

图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程名称:《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

课程负责人:杨现民

开设学校:江苏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教师数据素养是大数据技术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加快数据驱动教学范式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在职中小学教师、师范生还是教育管理者与研究者,都需要紧跟大数据发展的时代步伐,善于分析和挖掘教育数据的潜在价值,使其更好地支撑教育教学的优化与变革。本课程是国内第一门面向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的数据素养培训课程,包含六大专题,分别是:教育大数据基础认知,教师数据素养内涵、动态与框架,教育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教育数据可视化,教育数据意识、伦理与思维,以及教师数据素养提升案例实训。课程集理论与操作技能学习于一体,旨在有效提升学习者的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技能以及数据思维,使其具备较高的数据素养,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图4《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png 

图4 《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

课程名称:《人是如何学习的》

课程负责人:杜玉霞

开设学校:广州大学

课程简介:《人是如何学习的》课程由来自五所高校的六位教师联袂开发并主讲,课程面向所有人免费开放,自2019年5月上线以来,本课程已开课8期,选课人数达7万多人,课程深受各类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资格证的备考者等各类学员好评。本课程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能力为目标,针对教师和各类学习者对学习本质和规律认识不到位、对学习原理及作用机制理解片面、对思维工具应用混乱、对高效学习策略应用不当等问题,科学运用学习原理、思维工具与策略高效学习,帮助人们掌握学习的本质规律而开发的原创性课程。

图5 《人是如何学习的》.png 

图5 《人是如何学习的》

 

二、线下一流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课程负责人:郭炯

开设学校:西北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首先,秉承实践导向的课程观以项目为载体重组课程内容,使课程具备有项目和课程的双重属性。其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要求学生合作完成研究项目,并在完成真实的项目过程中,促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实践的逻辑进行整合。最后,通过“情景转换”和“范例关联形成”完成项目的全部心理印象,从而能够很好地转化为实践能力。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分组方式完成研究项目,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意识,形成了以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一个引导三个交流”的项目式教学的指导模式。“一个引导”为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项目、自行拟定研究方案,促使学生能够围绕研究项目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与撰写研究报告等。“三个交流”包括选题交流、实践问题交流和研究总结交流。

图6 《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jpg 

图6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课程名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课程负责人:顾小清

开设学校: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不断发展,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析学习者,认识教学系统和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目标,设计和组织合适的学习任务并编排任务内容;选择或开发教学材料,测量学生表现;设计教学环境,实施教学评价。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研讨、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从理论联系到实际,夯实所学知识,获得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设计的宝贵经验。

图7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png 

图7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逻辑学》

课程负责人:赵艺

开设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是科学精神的内涵。拥有科学精神的前提之一就是具备充分发展的思维品质,在信息时代,做个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理性人是拥有科学精神的示例。《逻辑学》试图通过系统讲授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命题逻辑、经典归纳法和非形式论证等逻辑学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同时提高逻辑推演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其科学精神。

图8《逻辑学》.png 

图8 《逻辑学

课程名称:《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

课程负责人:尹睿

开设学校:华南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是以数字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知行合一为理念,持续做一门深入探索的小学教师教育创新型实验课程。该课程旨在使学生遵循小学教学规律,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融合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实践问题,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教学的设计思维和科学精神,并明确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树立卓越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

图9 《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教学实验》.png

图9 《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教学实验》

课程:《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

课程负责人:徐春华

开设学校:郑州大学

课程简介:《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遵循“以学为中心,持续改进”的课程理念,不断重构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以“理论知识+技能学习+应用实践”为课程框架,内容包括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信息化学习理论、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检索与获取加工技能、信息化教学应用等八个模块。采用以成果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深度参与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为激励、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理解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理论与技术环境,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达成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实践创新等高阶能力。该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至今上线运行12个周期,学习者7万余人,深受学习者好评,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级混合式一流课程。

图10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png 

图10 《信息技术及教育应用》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负责人:郝兆杰

开设学校:河南大学

课程简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支撑本专业学生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等专业核心能力的达成。在知识与能力维度,需要学习者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数据类型、控制语句、函数、指针等,培养学习者的独立编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维度,需要学习者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常见编程问题的调试方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培育学习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程序设计思维和良好的编程习惯。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基于问题矩阵的翻转课堂,不断提升因材施教达成度;课程注重教学改革,恒持寸进,迭代优化,持续推动混合教学提质增效;课程团队教研同行,理实融通,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11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png 

图11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名称:《教育电视节目编制》

课程负责人:王润兰

开设学校:河北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融媒体等新的媒体特征的出现,使得影视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课程通过系统地讲解、可视化专业设备及影棚的呈现以及大量案例、多样化学习资源、优秀学生作品的展示等,为学习者带来更直观的感受、更高的学习效率。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从文案策划、剧本与分镜头剧本创作,到视频拍摄、后期编辑与包装,以及数字音频制作的影视创作全过程,快速提升学习者影视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图12 《教育电视节目编制》.jpg 

图12 《教育电视节目编制》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程负责人:边琦

开设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

课程简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旨在从基础技术素养、技术支持教学、技术支持学习三个维度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职业的新要求。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培养师范生运用与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的基本技能及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初级能力;提升师范生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课程创新性地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体验式学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促进高阶目标的达成。

 图13 边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png

图13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负责人:张亚珍

开设学校:九江学院

课程简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必修的课程,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技能。课程立足学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基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学科前沿知识;具备应用学科工具设计与开发微课、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具备智慧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及学科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师德师风、信息意识及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问题的创新思维。

 图14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png

图14 《现代教育技术》

本次认定结果不仅展现了虚拟教研室成员优秀的教学课程,也是对虚拟教研室优质资源建设工作成效的高度认可。未来,虚拟教研室成员将继续携手向前,推动教师智能教育研究的培训教材、教研资源、优质课例集等资源的开发建设,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